作品详情

  • 玉器交流选购首选平台
商城 >> 作品详情 >> 笑樱壶
笑樱壶

笑樱壶 [ 编号:228719 ]

询价:10分钟内回复

面值100元-满1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面值200元-满2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面值300元-满3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作品展示

泥料特性

简介:文革泥,是30年前文革时期开采练制的泥。典雅朴拙,隽永耐看;初视显疏松枯燥,砂土气重,似淳实农民,日久使用,渐露锋芒,养成变化甚大,温润庄重,充满明季庙堂之气,那时候的泥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没有刻意的,制造烧成壶后的卖相。也就是说不考虑壶烧成以后会不会通过泥的润度和光泽套人的喜欢,细看泥里含红色沙砾,质朴无华,入手既润,越用越好,用的久了会越看越爱。

窑温约1180度C。

收缩比约11%。

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。

泥性稳定性佳,易掌控;紧密结实,可塑大型塑像,成型较易,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。

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、跳砂、及花泥。

特点砂土气重,似淳实农民,日久使用,渐露锋芒,养成变化甚大,温润庄重。

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,热淋变色率高,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,易掌控冲泡时间,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,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!

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(轻焙火系列)特好、普洱茶各种系列等。

艺人简历

  黄丽萍,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,高级工艺美术师,全国青年优秀陶艺家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江苏省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负责人,北京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会会员。1960年生,祖先三代在紫砂工艺厂工作,197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紫砂工艺厂参加工作,得到工艺大师谈尧坤、倪顺生、汪寅仙、鲍志强、汤鸣皋、谭泉海、毛国强等长辈们的艺术熏陶非常热爱紫砂工艺美术,对紫砂制壶、雕塑、装饰有独到之处。后进入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从事紫砂研究和新品开发,并参加了江苏省首期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学习,毕业于南师大美术设计系。时任陶瓷艺术中心创新设计负责人。经过30多年来陶瓷艺术的探索与创新,不断努力学习,探索创新,对紫砂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。所制作品做工细腻、严谨、新颖、典雅且型用完美结合,受到一大批壶艺爱好者的好评,作品频频在各种展览会上获奖,先后被天津市人民政府,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作为特邀嘉宾进行紫砂艺术交流。作品《圆梦壶》被天津博物馆收藏,《春竹壶》被沈阳故宫收藏。作品《双线竹鼓》、《人与自然》(雕塑)、《六方笔筒》、《八猫戏碟挂盘》等作品分别在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中获奖。所制作品做工细腻、严谨、新颖、典雅。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。

  艺术年表

  197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(一厂),先后师从谈尧坤,汪寅仙。

  1982年进入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创新设计组

  1991年赴广州参加中国陶瓷艺术研讨博览会

  1998年雕塑“一生平安”作品“旗鼓”雕塑获中国工艺美术(上海)艺术节优秀作品评选金奖

  1999年作品“松竹梅壶”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

  2000年10月作品“乳竹壶”获河北省首届中国紫砂精品博览会金奖

  2000年11月作品“碗竹壶”获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

  2001年5月授予“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”称号

  2001年12月作品“双线竹鼓壶”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

  2003年10月作品“春竹壶”获第一届中华(天津)民博会金奖

  2003年11月作品“一品圆竹壶”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

  2004年11月作品“松针壶” 获第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

  2005年3月论文《浅谈宜兴紫砂花货的艺术特色》发表于《江苏陶瓷》07年第二期

  2005年11月作品“称心如意壶”获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

  2006年10月作品“猫碟圆插盘”入选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获优秀奖

  2007年1月作品“束柴三友壶”获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

  2007年5月作品“六方笔筒”获第二届中华艺术品收藏博览会金奖

  2008年2月成人高考毕业于江苏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

  2008年7月设计创作的“竹韵壶”在首届沈阳紫砂精品文化艺术节中获金奖

  2008年7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定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

  2009年6月作品“龙团壶”在中国宜兴紫砂百名陶艺家评选活动中获金奖

  2009年11月作品“圆梦壶”在第十一届中国(国家级)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

  2016年12月受邀参加第七届阿联酋“谢赫扎耶德文化遗产节”宜兴紫砂展,参展作品:《束柴三友套壶》、《五子登科壶》。

付款方式

  • 选择理由

    使用保养

    同艺人作品|同泥料作品 |同容量作品

    二维码
    官方微信
    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