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描述
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,线条圆融有力,简洁明快;壶身圆中似方,沉稳而不凝滞;斜向上的管状壶流与中心略为下沉的环形壶把前后呼应;器形简单,恰到好处,观之韵味无穷。壶钮柱状显上丰下敛,与壶身呈上下一大一小的对称;嵌盖深入壶体,不仅密封好,而且恰好与平肩处于同一平面上,毫无突兀之感;同时壶盖之上一圈线与口盖的子母线想平行,形成一大一小的有致的波纹状,简洁中显柔美;一弯嘴虽为弯流,但略呈直锥状,且嘴头收缩似切去一小块,给人刚硬之感,与环形方把相应和,小巧而美妙。
壶把和壶嘴上的树枝元素给此壶加入不少天然气息,壶身的两个茄子更是有点睛之妙。
作品展示
泥料特性
简介:龙山双英~【降坡泥】,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。二龙桥矿段,正位于“青龙山”与“黄龙山”之交界处,因採矿而使道路低陷,遂被宜兴陶人呼之【降坡泥】。 (注:经地质学家420伉俪俩亲自鑑定原矿,确认该泥之原矿为断层岩,乃宜兴青龙山与黄龙山造山运动时两山高压磨擦而成,特此一记!) 【降坡泥】练製后出现老味十足、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,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,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,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,因原矿採自双龙降坡处,故直接命名为【降坡泥】。 【降坡泥】之原矿即是名闻古今天下之“五色土”提练挑拣而来,成陶后,明季文人谓之“龙山名砂”!传说是宜兴修铁路时挖出的紫砂明矿(在地表),是一小山丘,此泥料颜色古朴,黄中带红,烧成后壶体中的黄砂隐现,因为接近青龙山(石灰石),富碳酸钙(天然熔剂原料,所以烧成成品水色滋润,扫测温度偏低,质感非常漂亮。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挖掘,于是小山丘很快被削平。 (注:该“古龙山名砂”与近代流行调配之“龙山名砂”原矿与练製法皆完全不同) 传说古代有一“异僧”行至丁蜀,呼卖“富贵”,土人嗤之以鼻,遂掘地现出五彩斑斓之矿土,故由古至今原矿皆称之“五色土”、“富贵土”!《亦即今人所称的“降坡泥”》 本泥富含历史传说因缘,更因绝灭百年,今日重现益显神秘神奇,为爱壶之收藏家万勿错失的“古老历史名泥”!
窑温:约1180度。
收缩比:约12%。
矿产地: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‧二龙桥矿段,正位于“青龙山”与“黄龙山”之交界处。
泥性:原矿因含缎泥、红泥、紫泥等诸多共生矿,陶之后,于深沉之“橙红色”底上,满佈五彩斑斓的粗细、深浅之红、黄星斑点。
难度:收缩和变形极大,不易制作,只适合做小品。
特点:原矿因含缎泥、红泥、紫泥等诸多共生矿,陶之后,于深沉之“橙红色”底上,满佈五彩斑斓的粗细、深浅之红、黄星斑点。
冲茗特性:以之冲茗茶汤“温顺醇和”、“回甘强劲”;若搭配前代传器为品种,稍一泡养除了“包浆”明显外,更与古代传世巨作之气息、质感毫无二样,为喜爱老壶韵味的藏家们爱不释手之品也!
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(轻焙火系列) 特好、 铁观音(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) 特好、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。
艺人简历
吴菊芳,正高级工艺美术师,1966年出生于陶艺世家,1984年进入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壶的制作,1992年进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进修美术造型设计,2003年进江苏省广电工艺美术班学习并结业,2007年进江苏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学习并结业。
师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,二十多年来悉心研习制壶工艺,在师父的严格指导下涉猎广泛,知识全面。在选材讲究、造型独特的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气息,工艺上神工巧夺,聚集精、气、神一派的儒生风雅。作品深得其中妙味,有着较高的技艺功底和艺术含量,多次在国内大型展览会上获奖,经典作品常被国内、新加坡、港台等收藏家收藏!2015年10月荣获首届“景舟杯”高级职称组铜奖。
付款方式
选择理由
使用保养
同艺人作品|同壶型作品 |同泥料作品 |同容量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