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详情

  • 玉器交流选购首选平台
商城 >> 作品详情 >> 竹编水平
竹编水平

竹编水平 [ 编号:31821 ]

询价:10分钟内回复

面值100元-满1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面值200元-满2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面值300元-满3000元抵扣,截止日2025-12-31

作品描述

此把水平壶,采用原矿底槽清制作,经典泥料,醇厚古朴。水平壶向来考验技艺,竹编水平壶尤其难得。此壶做工严谨,没有瑕疵。壶身和壶盖紧密连接,严丝合缝。壶嘴尖直,壶把圆润平滑。整把壶无一处不光滑,无一处不平整。通身是竹,又工整非凡,极为考验耐心和毅力,让人不由得赞叹。

作品展示

获奖证书

▼ 2003年福建国际茶文化国际茶王大赛金奖!

泥料特性

简介:底槽青,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,紫泥原矿大致可分:头槽、二槽青、底槽青等三类,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,质量之佳,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,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,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;此泥矿名称,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,为恐溷淆,故用其音直译文字,以“底槽青”名之。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,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。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,质地特纯,泥质细腻、成色稳重,呈棕色,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。
窑温:约1180度C。
收缩比:约12%。
矿产地:近年黄龙山四号井,因故塴蹋而封井,矿源日益短缺,残留堆积风化之“底槽青”因而愈显珍贵;宜兴紫砂举世闻名,本泥功不可没。
泥性:底槽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,质地特纯,泥质细腻、成色稳重,呈棕色,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。近年黄龙山四号井,因故塴蹋而封井,矿源日益短缺,残留堆积风化之“底槽青”因而愈显珍贵;宜兴紫砂举世闻名,本泥功不可没。
难度
特点:块状中有青绿色的"鸡眼"、"猫眼"、色呈偏紫泛青,细而纯正,   十分稀少.烧成的壶呈现 红猪肝色,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。
冲茗特性:温和典雅,茶汤韵味悠扬、沉着持久,养泡日久,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,愈显古朴素雅,明润光和也!
冲泡建议:普洱茶各种系列,轻焙火乌龙茶,龙井,花茶,碧螺春,红茶,绿茶等。

艺人简历

钱菊萍出生于紫砂世家,正高级工艺美术师,幼承家学,喜习陶艺,后经诸多名师指点,技艺精湛。于1985年在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厂任技术辅导。其丈夫唐永明是唐氏陶艺的第四代传人;其父亲唐祝和是宜兴紫砂工艺一厂、紫砂工艺二厂的创始者之一;其伯父唐凤芝是民国时期知名的制壶老艺人,作品风靡港台。

唐永明,钱菊萍夫妇不仅集成了一代宗师及唐氏家族所特有的传统制壶手法,且凭着她的天赋和对紫砂艺术的探索精神,练就了精湛的全手工制壶技艺。同时大胆创新,把竹编手法引用到制壶工艺上,使作品凹凸有致、浑然天成,行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多次参加紫砂精品大展,荣获各项国家级金奖二十多次,闻名于中外陶艺界,受到了社会各界名人的关注和高度评价。从2000年至今其作品被无锡市、宜兴市政府列入外事活动礼品范畴,创作成就列入2004年《中国纪录年鉴》。

可贵的是,钱菊萍不光执着于陶艺创作,而且好学深思,先后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造型设计专业、江苏省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。工作之余,笔耕不辍,常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制壶心得付诸于文字,刊登于《科技与生活》、《扬子晚报》、《茶周刊》等刊物,如今她走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紫砂艺术之路,并为弘扬紫砂文化、传承紫砂艺术尽自己微薄之力。

2000年至今,钱菊萍的作品一直被无锡市政府、宜兴市政府列为外事活动礼品。

唐门紫砂历史:

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唐氏先祖得罪朝廷同僚,为避政治祸患,改名换姓,自山东道台任上辞官归隐。一家人乘船南下,本要去溧阳的戴埠,船家错听成“川埠”,于是阴差阳错到了宜兴。至上袁村,有小桥横跨,大船前行不得,遂听从今人邵全章祖父的劝告在宜兴定居,研究紫砂并传艺于儿子唐顺洪。
    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、宜兴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的《宜兴陶艺人物录》记载,唐顺洪生子四人:唐凤芝、唐树林、唐树芝、唐祝和。
    唐凤芝(1900-1976),宜兴上袁村人,16岁随父亲唐顺洪学艺,与王寅春、顾景舟同村,学艺时经常一起切磋。擅长设计创新,屡以新品风靡上海名流圈,并经租界销往欧美市场。抗战开始即很少制壶。为纪念抗战胜利,制成“抗日战争胜利壶”,壶上浮雕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中正像,又名“中正壶”。此壶参加1946年3月10日的“苏州国货展览会”,引起轰动,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。唐凤芝由此名声大振,当上宜兴县参议员。20世纪50年代初,唐凤芝将“中正壶”正面的图案改为红五角星,变成“国光壶”,底署“人民团结共乐”。文革期间因此壶失去人身自由,后郁郁而终。
    唐树林(1906-1950),出生于上袁村,承袭家学,主要作品有“风卷葵”“鱼化龙”等。仿制胞兄唐凤芝的“鱼化龙”壶曾轰动一时。
    唐树芝(1908-1951),出生于上袁村,主要作品有“洋桶壶”“鱼化龙”等。作品造型多变、浑朴有致,端庄大方,色泽雅正。
    唐祝和(1918-1983),出生于上袁村。20世纪50年代初“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”成立时随胞兄唐凤芝一同入社。唐祝和是业内公认的紫砂全才。他不仅茶壶做得好,从紫砂泥料精选到造型设计、制作工具、烧成样样精通,人称“小诸葛”。因懂技术、善管理,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时,唐祝和出任生产技术股股长兼耐火分厂厂长。文革期间全家下放到农村,始终坚持以陶为乐。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“周墅耐火厂”(远舟集团前身),八十年代集合下放的技术骨干成立宜兴紫砂工艺二厂,任厂长。因积劳成疾,于1983年病故。
    唐祝和有子唐永明(承伯父唐凤芝教导,擅制方器),唐永明之妻即钱菊萍。

艺事记录

1991年3月台湾杂志《壶中天地》(30)期报道唐氏紫砂历史

1998年以陶都知名青年制壶艺人入编《中外名人辞典》1V—820页

2000年紫砂美人肩花瓶荣获北京第二届现代生活精品博览会金奖

2001年入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

2002年联合国艺术收藏评审会授予“世界艺术家”称号

2002年入编《中国专家名人辞典》1V—815页

2003年入编《当代中国紫砂图典》1V—328页

2003年《紫砂蟹篓壶》荣获福建厦门国际茶文化节,中国国际星级茶具大赛金奖

2004年香港著名影星郑则仕专程从上海到工作室收藏其作品

2004年中华合作时报刊登文章“妙手编织玉壶春”——记民间陶艺家钱菊萍

2004年《蟹篓壶》在北京国际工艺品、礼品展览会评选中获金奖

2004年《竹段壶》荣获中、日、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茗壶展评国际金奖

2005年《紫砂报春壶》获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、中国工艺美术(集团)公司举办“金凤凰”设计大奖赛优秀奖

2005年《紫砂玉壶春壶》在北京荣获第七届中国民族工艺品、礼品、收藏品三品览会金奖

2005年《掇球壶》在海峡两岸第三届中国(福建)国际茶叶、茶具大赛中获“特别金奖”

2005年9月2日,扬子晚报报道其事迹

2005年《竹编潘壶》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

2006年《江南春壶》获首届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

2006年《方圆壶》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览会金奖

2006年《莲花壶》获(东莞)国际茶叶、茶具、茶文化览会名优茶具评选金奖

2007年入编中国工艺美术集团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集》

2008年《竹缘壶》在第四届国际文博会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 

2008年《鱼化龙壶》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精品茗壶评选中荣获金奖

2009年《一篮民生壶》在第十一届(国家级)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

2010年《一粒珠》被江苏省文化厅文化名人艺术研究院文化名人档案库收藏

2010年《合菱壶》在中国(深圳)第六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“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”金奖。

2010年《裙花提梁壶》在第二届西部(成都)茶文化展览会茗壶评选中荣获金奖。

2011年《提升壶》在2011年中国(深圳)国际茶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“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”金奖。2011年《石瓢壶》在第五届中国西部(西安)国际茶业文化博览会上评选中荣获金奖。

2011年《鱼篓壶》被安徽省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
2012年《汉方壶》在2012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“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”金奖。

2012年《金钟壶》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
付款方式

  • 选择理由

    使用保养

    同艺人作品|同壶型作品 |同泥料作品 |同容量作品

    二维码
    官方微信
    小程序